企业家及其精神的逻辑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王德胜
在过去的2016年,无论是政府不断出台的政策、实业界因技术而发生的变化;抑或是民生热点的议论、国际形势的观望,都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在经济学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莫过于张维迎和林毅夫围绕着产业政策是该废除还是支持的思想交锋。我们姑且不去追问孰是孰非,在这场交锋里无论是张还是林,除了谈到市场和政府的位置和职责之外,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企业家”这个重要的角色。张维迎在论战中说到:社会进步和人类富有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来源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1800年首次提出的。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到了19 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张维迎在《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一书中指出:企业家的概念是很清楚的,即按照盈利原则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它包括企业管理者、银行家、商人、经营家等。把企业家与一般民众区别开来的首先是他们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某些方面也许为社会中的其他阶级的少数人所有,但在企业家身上,这种精神才得到发扬光大,给我们创造了新的经济生活、新的经济体制、新的价值观念。靠着这种精神,企业家首先把自己从爱安逸和习于安乐中的人群拖出来,把自己铸成破坏旧秩序、旧束缚、旧限制和重建生活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整个世界的面貌才得到改观。一个国家,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越多,它的企业家的资源就越丰富,从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诸如创新、冒险、合作、担当及英雄主义等特质已经形成共识。这些共有的特质随着岁月的铅华、奋斗的洗礼,沉淀于企业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逻辑中。
一、企业家成长的逻辑:行动者——成功者——企业思想家
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职业化初期的奋斗、挣扎甚至迷茫,也许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标志性结果,但个人向着预先设定的目标不断前行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成功的过程。 如今,已进入不惑和知天命之年的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大都经历了艰辛的创业过程。不管是破釜沉舟式的敢于冒风险,抑或是亦步亦趋的跟随模仿,或利用政策的空隙,或抓住市场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积累。而企业家与一般逐利者的区别在于,“他们为事业而生存,而非为生存而事业”(马克思.韦伯),因此真正的企业家铺垫了成功的基础之后,内心的冲动与社会责任感会使他们继续前行,其中的佼佼者会边实践边沉淀,边汲取边思考,他们能够对企业过去的成长历史和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和提升,并对企业的管理实践持续的感悟,最终会形成“道(理念)”、“法(制度)”、“术(方法)”、“器(工具)”四个层次的管理成果,其中的佼佼者成长为中国的“企业思想家”。中国历来都不乏政治家、革命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企业思想家。何为“企业思想家”?有一本杂志曾经提出衡量“企业思想家”的三条标准:一是有相对成熟、深邃且行之有效的一套企业运作与企业制度改革的思考;二是所在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规模且发展逻辑清晰;三是企业负责人的思考与企业运作符合历史的方向,并将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一笔。商场中的职业企业家一辈子的艰辛努力,一生的辛勤劳作,就是企业家从“行动者”到“成功者”再到“思想家”的历程。
二、企业家学习的逻辑:求知——悟道——修身——结缘
商场鏖战,学海静思。企业家的“求知”,不仅是系统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和互联网背景下新的商业思想,更要结合文化背景、员工素质、企业基础等因素而不断融合创新,积淀为中国特有的企业管理方式。同时,当传统意义上理论与应用的边界在逐渐淡化,知识定义为行动能力时,企业家的学习就不仅是一般知识的汲取,还包括凝练智慧。即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迅速转化知识、解决企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所谓“悟道”,在其引申的意义上,就是思考领悟真理的过程,检验理论可行性的实践过程;在“国学热”的背后,从传统文化的层面,企业家则应感悟墨家对社会的关注,道家对人生的关注,法家对国家的关注,儒家对文化的感悟;在企业管理的层面,则是以道御术,不断总结提炼企业成长成功的规律。“修身”,是使心灵纯洁;养性,是使本性不受损害。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向我们昭示:做事先做人,胜人先胜己!当下在中国人气正旺的日本企业家、《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提出过著名的公式:人生.工作成果=价值观念(-100 - 100)X 激情(0 - 100)X能力(0 - 100) 。其中的价值观念,就是指企业家的人格力量。“结缘”,又可谓“结源”,在今天资源流动配置的年代,企业家资源整合的能力日益凸显和重要。在移动互联网和社群经济时代,优秀的企业家都在思考如何从供应链到价值链再到未来生态圈的构建。搭建并寻找到资源整合的平台,彼此之间深度交流、相互借鉴、实现共赢,则是结缘的宗旨和目的。
三、企业家资本积聚的逻辑: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
马克思揭示资本的本质在于价值增值和运动,企业家的创业资本由经济资本(物的形态)、人力资本(智的形态)、社会资本(关系的形态)、心理资本(心的形态)构成。有学者将企业家的创业资本结构化为一个公式:企业家的创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x心理资本。数学公式的奥妙在于它能够以严谨的逻辑折射深刻的道理,上述公式中,如果企业家其他方面的的资本很丰富,但心理资本为零,那么整个创业资本也将为零,因此企业家的心理资本便成为推动整个创业过程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包括:希望心理资本,企业家要有创业的激情和职业的驱动力,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能共事;自信心理资本,坚守内心的执着,相信自己的专注,站在社会需求和企业价值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定位,善于顺势取势(国际国内之大势、产业行业之趋势、企业发展之态势);韧性心理资本,能够直面困难,锲而不舍,笑对人生,以心理的弹性适应管理的柔性,淡化和超越经营只作为谋生和财富积累的手段,将其作为探索自身潜力、发挥个人天赋才华、实现个人人生使命的方式,用企业这个手段去演绎人生的本源;乐观心理资本,面对各种挫折和不利处境,坦然处之,像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的主人公一样,愈挫愈勇,营造团队中乐观向上的积极氛围。弘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精神:脚下有地(做正、做实企业)、头顶有天(谋划企业战略)、眼中有人(以人为本)、心中有情(具有人文情怀)。
四、企业家境界提升的逻辑:走出混沌的境界——问道求真的境界——敬天爱人的境界
有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时,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经历三种境界 :首先,走出混沌的境界。就是企业家自我探索、在试错中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家每天都在为企业的生存而忙碌,在迷茫奔波中逐渐找寻前行的路径,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核心能力,推动企业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时的企业家顿时有了走出混沌的感觉,进入一种全新的事业境界。其次,问道求真的境界。就是企业家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基础之后,开始反思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开始研究“活法”。而企业家对“活法”的选择,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其实一个企业家无论是否得到点化,还是有无顿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如不能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意义的思考,不能转化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企业家的境界将难以走出精神的混沌状态。最后,敬天爱人的境界。这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敬天”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符合社会伦理办企业;“爱人”就是办企业要造福人类,关爱人性,至善利他,成人达己。稻盛和夫等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家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做企业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家进行人生境界和视野格局拓展和升维的过程。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家的成长,都是从个人打工创业到帮助他人创业,从个人求生存到使他人过得更好,不断演绎着企业家境界提升的轨迹和逻辑;从而带领企业成长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社会长远眼光、对社会整体起向上作用的社会型企业。
从管理学的视角而言,境界是一个人知识的层级和修炼程度。 一个人的境界与其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人格修养等密切相关。对于企业家来说,境界还与他的事业胸襟、行业作用、竞争能力等密切相关。世界上有许多的企业家,无论你的规模有多大,无论你积累了多少财富,无论你信奉何种宗教,你的境界在哪里在哪层最为重要。也许你的企业不是最大,但只要你和你的员工敬天爱人,正当盈利,乐善好施,你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你就是最好的企业家。
管理名家简介:
王德胜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专长、研究兴趣:主要研究领域:市场营销管理、品牌传播、企业成长、企业文化与管理伦理;主要研究兴趣: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产业、舆情监测与管理等。担任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MBA/EMBA、总裁班主讲教师。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主持省部级课题6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CSSCI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山东省烟草公司、德棉集团、天信集团、将军集团、山东高速集团等几十家企业的管理咨询项目;担任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博思特管理咨询公司、山东省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等咨询业和数十家企业的顾问。
主要社会与学术兼职:兼任山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家具协会副会长、《青年思想家》杂志社社长、《现代市场营销》杂志编委、中国管理学会(市场营销分会)学术委员等职务。担任CSSCI期刊《外国经济与管理》、《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安徽大学学报》的匿名评审专家。